close

1.jpg

在阿姆斯壯1969年首次踏上月球後,人們對於登月行動便不像首次如此熱切關注任何登月行動。

 

1970年4月11日13點13分,阿波羅計劃的第三次人類登月計劃執行,航行兩天後服務艙內氧氣罐爆炸造成太空飛行器嚴重損壞,在氧氣、電力大量損耗的狀況下,不得不放棄登月計劃返回地球,在距離地球200,000英哩以外,以有限的物資、與時間賽跑及不斷流失的氧氣電力等壓力下,三位太空人(吉姆洛維爾、佛列德賀斯與傑克史威格) 與地勤中心合作無間,最後於1970年4月17日,歷經五天又22小時後,三位太空人成功返回地球,完成了一次最偉大的失敗任務。

 

3.jpg

4.jpg

說真的,關於科學的領域可說是一頭霧水,所以一開始看的非常吃力,明明字幕是中文,但卻像在看外星文滿腦問號…

這邊筆記一下:太空船由三個部份組成:指揮艙、服務艙、登月艙

指揮艙即是日常座艙,返回地球也是使用指揮艙(姑且把它當成房間吧)

服務艙即是連接指揮艙底部,主要是維生及燃料使用,太空人無法進入

登月艙即是登月時使用,一旦登月成功後,若要返回地球則不再有登月艙,登月艙的燃料及引擎相對之下比指揮艙差很多(通常是供兩人使用兩天,而當年返回地球任務便是以登月艙做為三位太空人以四天航程返回)

當年若是在登月後才發生氧氣爆炸,三名太空人應該是無法倖存了。摒除掉對我而言太困難的科學方面不說,《阿波羅13》再次印證了相信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5.jpg

 “Oka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

持續練習是達成專業的唯一路徑—在阿波羅13的救援行動中,太空人之所以獲救,最大主因即是專業,上至太空人的熟悉度,到地勤中心控制人員平日持續不斷的練習,每個堅守岡位的人員對自身領域非常熟悉,對於細節也有相當的掌控,能成就這一切的,正是平時大量的練習,把會做提升到做好做滿,才能在危機處理時得以冷靜的做出正確判斷。

6.jpg

再者,即使地勤與太空人彼此的信任,在爆炸後指揮中心一片混亂,當時的地面指揮官金恩克蘭茲臨危不亂的要求人員逐一報告,給予正確目標指向。

另外在總統要求回報救援成功機率時回覆:「我們不會失去他們」,此種堅定與信任,正是讓地勤中心得以正常判斷運作的推進動力;而當初被醫生認定可能會得到麻疹因而被替補的準太空人-肯馬丁利也參與了營救計劃。

“I believe this is going to be our finest hour.”

(我相信這將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一刻)

7.jpg

同樣地,吉姆洛威爾在太空艙中扮演亦是指揮官的角色,當另兩位太空人因恐慌相互指責時,他也安慰該太空人不要自責,一切都是聽命行事。最讓人動容的即是穿越大氣層與地面斷訊前洛威爾的一句話更是肯定了彼此的努力

 

一場成功的救援行動,決不是少數人的功勞,只有每個人拋除己見,不妄自菲薄,彼此信任,為了共同目標努力時,團隊合作的效益才得以有最大的發揮。

 

Farewell, Aquarius, and we thank you.

8.jpg

9.jpg

對我而言,《阿波羅13》不單是一部科學科幻的太空電影,相當建議做為管理學相關的教材,在書店檯面上總放著各式各樣教導著如何做好管理者的書籍,在領導管理人的路上最重要的即是注重團隊的每一位員工,每一位身邊共事的人都是夥伴,而非達成目標的工具。

 

“It’s been a privilege flying with you” 

(我很榮幸與你們共事)

111.jpg

【本文為傳訊時代多媒體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arrow
arrow

    大西│廢宅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